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07的文章

Débutant-Dialogue

圖片
Etienne: Alors, Jon, qu’est-ce que tu as fait ce Jeudi? Jon: Je suis allé à une fête avec mon amie. J’ai rencontré de nouveaux amis à la fête. Etienne: Est-ce que ton amie a organize cette fête? Jon: Non, mon amie n’a pas organize cette fête, mais elle m’a invite. Nous nous sommes rencontrés devant un petit magasin Mardi dernier. J’ai été content d’aller avec elle à la fête. Etienne: Quest est son nom s’il te plait? C’est Marie? Jon: Non, c’est Jenny. Elle a des cheveux noirs et des beaux yeux bruns. Tu te souviens d’elle? Etienne: Dis donc, qui est-ce qui a organize la fête? Jon: Mathilde, c’est une amie de Jamie. Elle habite une grande maison et il y a une très grande sale de séjour. Mathilde a été d’accord pour faire la fête chez elle. Etienne: Elle est très généreuse! À quelle heure est-ce que cette fête a commencé? Jon: Cette fête a commence à 19h30, mais Jenny et moi sommes arrives à 19h50. Jenny a ètè en retard d’environ dix minutes. Nous n’avons pas pu prendre le bus de

The Notwist - Neon Golden

圖片
The Notwist 是個來自德國的indie rock團,他們的樂風多變,以1990年發行的第一張同名專輯來說,走的是重金屬與龐克合體的grunge-metal,之後的Nook (1992) 和12 (1995) 又回到搖滾本質,又逐漸在音樂中參雜越來越多電子的成分。The Notwist在1998年的Shrink,又揉合了Jazz、Electro和Rock三種迥然不同的音樂風格。 目前台灣的前衛唱片代理的,就是The Notwist目前最新在2002年發行的Neon Golden專輯,我第一次聽的就是這張專輯,有點類似 Neo-Folk 的曲風,他們把音樂類型又拉回到民謠、弦樂、拼貼與電子的結合變種,這張專輯第一次她們開拓海外的美國市場。但由於成員間各自進行著許多不同的side-projects,在2002年發行完Neon golden後,只在2004年發行過一張Different Cars and Trains單曲,到目前為止,樂團都屬於停擺的狀態。 The Notwist,這支非英美體系出身的樂團,從她們對多樣性曲風的精確掌握,Neon Golden專輯精采的程度絕對不能錯過。 (剛剛看到myspace的分類,竟然是顯示Ambient(環境音樂)這個風格……。) 更詳盡的樂評可以到此: galeer(嘎荔兒)的網路日誌- The Notwist- (2002) Neon Golden safari underground » Notwist, the - Neon Golden [2002] The Notwist--『Neon Golden』

Dead Kids - Fear And Fluoride

圖片
Dead Kids 是個來自英國倫敦的搖滾樂團,光從團名就可以簡單判斷出,這是一個相當亂來又充滿熱血的團體。 他們的音樂風格,比較接近於近幾年流行的dance-punk,但又多了點acid-electro的節拍與音效,像是個吞了迷幻藥的憤怒龐克少年般,不停的挑動台下觀眾的情緒,就算是台下的觀眾各個表情木然嚴肅,也不影響他們在台上熱血的情緒。 她們在myspace裡的照片,真是個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的樂團,例如很困難的一邊釘孤枝還要一面唱歌,還不忘要擺個帥氣的pose ,超強 。 Dead Kids在10月份發行了 單曲 Fear in fluoride,歌詞內容是在懷疑政府是否在飲用水裡偷偷加入了氟化物,希望讓所有人都變成殭屍,以便他們成功的控制與管理人民。主唱Mike在接受訪問時就表示,這是一首有關質疑當權者的歌曲,每個人都該要 質疑 你應該要接受、相信的任何事情,不要滿足自己所的現狀。 另外,在Mike接受另一個音樂網站 This Is Fake DIY 的專訪時,他表示他們會因此而怕觸怒某些人,無論如何都沒有 偽善者 (hypocrite) 來的糟糕,就像是那些在一旁看著混亂的世界卻微笑著什麼都不做的白痴 註一 。在Dead Kids的體內,還流動著叛克 (punk) 們不畏強權的血液,直接又莽撞的在衝撞著現實迂腐的世界。 他們的宣傳照都很莫名其妙,這張是莫名其妙的阿拉伯魔毯(為什麼是阿拉伯啊,真的是超詭異的…),另一張是主唱Mike穿著白衣騎著一頭獨角獸上……。 在myspace的試聽中,她們放一張和樂融融的保守中產階級家庭照 (媽媽總是穿硬梆梆的套裝,旁邊還有聖誕樹的那種) ,然後旁邊顯示的歌名叫做…「Dark Party」,這首歌是我的最愛! 一開始就出現令人想隨音樂擺動的舞曲節拍,到了副歌跑出來吵死人不償命的尖銳電子合成器聲音,怎麼那麼俗氣又好聽。歌曲中段,突然變奏成為慢板的節拍和reverse開到最大的迴音,好像在有種莫名的虛幻感,但沒過多久又漸漸越變越快,像是快轉一樣參雜進其他不搭嘎的採樣音效,是個非常有趣的一首歌。 在另一個 專訪 中Mike還有提到,在Dead Kids進行Fear in fluoride的單曲巡迴時,有幾個人主動和他們接觸,義務性 (俗氣一點的說法就是不用錢) 的,做了Fear in fluoride的remix版本。很幸運的,

Lilya 4-ever 永遠的莉莉亞 (2002)

圖片
Lilja 4-ever (2002) User Rating: 7.8/10 (10,342 votes) Director: Lukas Moodysson Lilja is 16 years old. Her only friend is the young boy Volodja. They live in Estonia, fantasizing about a better life. One day, Lilja falls in love with Andrej. He is going to Sweden, and invites Lilja to come along and start a new life. 莉莉亞是一個15歲的女生, 有一天他媽媽和他說 媽媽要帶他和一個在徵友社找到的 住在美國的俄國人先去美國住一段時間, 沒想到其實他媽媽是想和他的男友遠走高飛, 把莉莉亞一個人留在俄國自生自滅。 莉莉亞從小就給媽媽扶養長大 很久以前,莉莉亞他媽媽在軍方的廚房工作時, 被一個士兵搞大了肚子,後來那個士兵跑回莫斯科, 就從此沒和莉莉亞有聯絡, 所以也莉莉亞從來沒有看過他的爸爸。 在媽媽拋下他後,他的阿姨佔據了他的家, 並把他趕到一個又破又舊的家。 沒幾天後,莉莉亞和他最好的朋友去舞廳, 他朋友受不了金錢的誘惑和男人援交, 隔天卻因為害怕被爸爸知道這筆錢的由來, 所以誣陷說是莉莉亞援交後給他的, 全高中的人都因為這個原因辱罵他, 他只剩下一個相信他的小男孩陪著他。 後來因為沒錢,阿姨也不給錢,被斷電,也沒食物可以吃。 他下定了決心,去了舞廳援交,也因為這樣,認識了安德列。 安德列是個瑞典人,他對莉莉亞很紳士,似乎是拿出了真心和他交往。 安德列還說,要幫他安排到瑞典工作。 但是小男孩卻覺得事情不對勁,一直想要阻止他。 莉莉亞和小男孩的關係,很不平常。 小男孩喜歡著莉莉亞,莉莉亞卻只把他當作弟弟看待。 小男孩的神經病爸爸把他趕出來後,他就住在一棟廢棄的大樓裡, 有時小男孩會跑去和莉莉亞一起住,一起吸膠,她們是真正的朋友。 在去前沒幾天,突然有人衝入了莉莉亞的家,強暴了他。 不過他心裡想著,在過幾天就要解脫逃離這裡了,只要熬過這段時間就行了。 他用援交的錢,買來的籃球也被小男孩的爸爸用剪刀刺破。 在莉莉亞離開的那天,小男孩非常難過,於是他便把莉莉亞家

The Nanny Diaries 豪門保姆日記 (2007)

圖片
如果說槓上富家女 (Uptown Girls) 是兩代富家女的對抗賽 註一 ,那 豪門保姆日記 (The Nanny Diaries) 就是一個把保姆當女傭使喚的 窩囊 故事…。 Annie從紐約大學教育系畢業後,對於前途感到十分茫然,她不想成為媽媽希冀的商業精英,但又不敢投入感興趣的人類學研究領域。在陰錯陽差之下,Annie在公園遇見X太太,被聘來當一個四歲小孩Grayer的保姆。 當Annie住進了紐約上東區第五大街和公園大道上的豪華公寓後,她開始體會上流社會家庭扭曲又任性的生活習性。除了要照顧頑劣、過動、被寵壞的難搞小孩,幫忙難搞的Prada惡魔貴婦上下跑腿 (雖然她的惡魔程度,還是比不上 Meryl Streep 演的Miranda Priestly散發出來的極至權威感) ,還有不斷誘惑她打破保姆守則的帥哥鄰居,親自體驗最緊繃華麗的「血淋淋人間煉獄 Online」…。 這部片的賣點,除了又是另一個以暢銷同名小說 (和 The Devil Wears Prada一樣,都是低階層人士一窺上流社會的故事) 改編而成的電影外,還有幾個大排影星在其中飾演要角。 在Lost in Translation (愛情,不用翻譯) 表現出壓抑無助的精湛演技的 Scarlett Johansson ,在本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改編劇本寫得差勁的原因,整體表現只有讓我感到十分窩囊而已,就連最後具有強烈戲劇效果的大爆走真情告白,也沒有真切的感動到我。 另外溫馨愛情喜劇一定要有的男主角 (雖然在原著小說 註二 內沒有這段支線劇情) ,雖然選角正確的找來很帥的Chris Evans,但是戲份似乎沒有拿捏恰當,戲份少到像是個路人甲出來跑龍套的一樣,枉費了Chris的帥勁啊!編劇你說啊!(搖晃) 近來漸漸走向影歌雙棲的艾莉西亞凱斯 (Alicia Keys) ,去年才參與眾星雲集的Smokin' Aces,在這部戲中也飾演Annie的死黨角色Lynette,可惜也和Chris Evans同樣雷聲大雨點小的被分類到 插花班 去。 唯一值得稱讚的就是飾演Mrs. X的Laura Linney,雖然已經把失去寵幸的惡婆婆模式全開還是火力不佳,但最後聽完Annie真情告白時流淚的那一幕,Laura Linney表現的恰到好處,讓我瞬間忘了之前 微不足道 的虛弱劇情。 至於小孩嘛…哼哼,除了被升格

大麻瘋狂物語Smiley Face

圖片
High , how are you? 如果我是在偶然機會下,在電影台看到 Smiley Face 這種Stoner Movie (註一) ,我絕對不會把它和葛瑞格荒木 (Gregg Araki) 的名字給聯想在一起。相對於 神秘肌膚 (Mysterious Skin) 中緩慢流動的哀傷與神秘感,Smiley Face從頭到尾則是全都浸泡在迷幻的瘋狂國度之中。 Jane ( Anna Faris 所飾演) 是個默默無名的小演員,整天只會躲在家裡抽大麻煙。有天她在大麻的恍惚狀態下,把室友放在冰箱的大麻蛋糕給吃光光。除了要想辦法在可怕的室友還沒發現以前,要弄出新的大麻蛋糕外,Jane下午還有好不容易才有的試鏡,在極度恍惚的情況下,最後Jane惹出了一堆她也想不到的「麻」煩…。 最初的電影名稱是叫做Mary Warner,由 Winona Ryder 來飾演Anna Faris的角色,後來計畫破滅,Dylan Haggerty的劇本最後輾轉被 Gregg Araki 接手完成。講完簡單的劇情簡介,大家依稀可以猜到,這一部84分鐘的喜劇片,可說是在一個根本沒什麼邏輯性的劇情情架構下,相當不可思議被Gregg Araki完成。 電影裡有大半的時間,Anna Faris都是這種恍惚的表情... 不和 基諾李維 主演的心機掃描 (A Scanner Darkly) 一樣,讓我們暫時用一個麻痺、狂亂的腦袋來看世界,Smiley Face只讓Jane一個人沉浸在大麻的狂喜感中。電影中不停補捉Jane和其他人的互動 (連藥頭都是清醒的咧!) ,從旁觀者的角度切入,讓 Anna Faris 在戲中瘋狂、神經質的脫序行為更加突出。 從 Scary Movie 系列以來,每次都會想到Anna Faris驚嚇時張大嘴的經典招牌表情,還有左右張望又歇斯底里的對話,堪稱一絕。在屬於比較「靜態」的演出中,也能表現的恰如其分,像是 Lost in Translation (愛情,不用翻譯) 或 Brokeback Mountain (斷背山) 。 回頭看看Anna Faris在Smiley Face裡的表現,她獨挑大樑在戲中大量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把吸食大麻過度的各種症狀眼的唯妙唯肖,讓我恨不得能衝進影片一巴掌把她打醒。 來複習一下在驚聲尖笑(Scary Movie)裡Cindy Campbell的經

舊工廠新樣貌 - The Wapping Project

圖片
能想像在倫敦東區的某間工廠內,有著家時尚餐廳嗎? 由劇場導演Jules Wright所主導的The Wapping Project,將當代的儉約家具,搬進了工業氣息濃厚的水力發電工廠(Wapping Hydraulic Power Station,之前被改建成藝術中心)之中,試圖重新打造出1984的時代氛圍,讓在此用餐者能夠享受到一種獨一無二的用餐經驗(unique dining experience)。 藉由現代家具與傳統工業機具兩者之間,試圖從相同空間,產生出一種相互衝突的不協調感。此外,從時尚餐廳的消費客群所身楚的社經地位之中,也和過去曾經處於進行生產行為的藍領階級,製造出消費主體的階級相對性。 該餐廳(也就是The Wapping Project)的 網站 內容也相當豐富,除了有餐廳取景準確的照片外,網站內有放上定期更換的菜單(每日更換不同菜色),餐廳內當期的藝術展出訊息,還有於餐廳內進行的演出影片可以觀賞。 [ thecoolhunter.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