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nzine Discourse Over Post-rock

fanzinepostrock

作者James A. Hodgkinson在這篇文章所要探究的是,樂迷誌(Fanzine)如何逐漸地創造,後搖滾的實際音樂場景,即使場景的建構是後搖滾本身所抗拒的目標。

後搖滾其中一項非常顯著的特點,在於它以非語言或描述的方式進行著,在有意或無意間,意圖跳脫出傳統音樂分類的藩籬。音樂場域的概念,就是以音樂本身作為共通使用的語言,建構出樂迷的音樂社群,但後搖滾卻正好反對了場景或分類的概念,接受維持永久邊緣化的態度(Simon Reynolds,Ibid)。

雖然後搖滾音樂的產生,就是對傳統定義另類音樂(alternative)的一種反動,在拒絕被分類化的方式下,卻經由樂迷誌的書寫(常藉以外太空、藥物、科技、自然等象徵來形容),使得後搖滾的音樂類型(genre)漸漸被定義。

雖然從文字的述寫,明顯無法對音樂展現「純粹性的描述」,甚至可能引導音樂走向的發展,但藉由這些文本,得以往更廣大的群眾間傳遞來產生彼此的連結,生成另一種獨特的群體次文化。

fanzine02

雖然很難去界定後搖滾的典型觀眾,但大可推斷在流行演唱會參與者的年齡之上,範圍約在大學生到二十晩期間,對象通常受過大學教育,他/她們延續著青少年時期對音樂的熱情,能接受主流或在商業上成功的另類音樂(如Nu-metal或英搖),並且相信自己擁有與他人不同的音樂品味。其中還有部份人士,有著自己的樂團並長時間接觸音樂,如Ryan AndersonFüxa或David KeenanTelstar Ponies

這些非專業作家組成編撰的樂迷誌,常以非營利、小範圍並且自行編輯發行的形式出現(Duncombe Stephan,Notes from Underground: Zines and 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 Culture),而過去傳統樂迷誌(如Kill Everyone Now)的編輯常會出現手寫稿和黏貼的影印照片,這種DIY的編輯常在龐克和低傳真(Lo-fi)的樂迷誌中出現。

樂迷誌的文章內容,雖與主流媒體相比較能自由的表達意見,但因為其中具有強烈的自我表述意圖,造成文章內容常充滿一些無明確意涵的字句,讓它人難以閱讀。同樣的情況,也相互影響到了後搖滾的歌名,樂手們常以非語言或超現實的方式(或是完全沒意義),來為歌曲取名。後搖滾樂迷誌的功用,不僅避開了主流媒體的影響,也縮短了樂手和樂迷之間的鉅離,強化了彼此之間的關聯性。


在The Fanzine Discourse Over Post-rock的文章中,作者James A. Hodgkinson從Thornton的媒體場域分類法的概念(classification of media scenes)引申,Thornton認為次文化是由媒體的論述所建構而成,因此James A. Hodgkinson發展出「後搖滾是由記述後搖滾場景的作家所建構」的核心概念,用以解構出後搖滾的實際音樂場景。

James A. Hodgkinson選定了Labradford的前兩張專輯作為分析文本,原因除了因為Labradford在後搖滾的發展中佔有重要性以外,它們也常廣泛的被其他樂評人評論或接受她們的訪問。James A. Hodgkinson歸結眾多樂評論述下,幾項常出現的共通點,並提出了足夠的證據支持他的觀點:
  • 幻想性的描述(如songs have a haunting, dreamlike quality)
  • 用類似的樂團來描述
  • 避免將音樂作過分單純化的分類或比較
  • 個人化經驗的陳述
  • 用歌名來形容其音樂的本質
  • 一連串美化的修辭(如 the genesis of a unique sound)
  • 兩種相對的詞語(如 at once desolate and uplifting)


fanzine01


隨著地域性的不同,後搖滾在世界各地也同樣發展出,屬於當地的後搖滾類型,而在音樂評論中,也就常常被論及團體或樂手的出身地,把地域因素放進她們的音樂描述之中,雖然兩者之間不一定有絕對的關聯性。

以冰島或北歐出身的樂團(如 Sigur Rós 或 GusGus)為例,雖然它們各自的風格,不一定會因為當地的特別而受到侷限,但她們的音樂在受到文本論述時,地域性卻成為被衡量的基準點之一。


在世界各地中,同樣也都有集合了類似種類的團體,各自獨立發行的音樂廠牌(Label)出現。在當地樂迷的支持下,廠牌會逐漸累積出專屬的分類(catalog),而其他國家的樂團,也能夠透過隨著廠牌的擴增代理,發展出跨地域性(Translocal)的音樂場景。

另外,在錄音室或大型的音樂祭中,從世界各地而來的後搖滾團藉由獨具特色的吉他聲響(由效果器、混音器、錄音室技術、或非傳統搖滾樂的樂器所產生),在彼此間進行另一種跨領域性的交流情形。這樣種種的後搖滾發展,就如同嘻哈(hip-hop)音樂在全球化浪潮下,於各地間所發展出的主體性演變。




最後,James A. Hodgkinson為後搖滾下了個短暫的結論,他認為後搖滾是個展現後現代性的次文化(postmordern subculture),但後搖滾缺乏的是和龐克(punk)或迷幻搖滾(psychedelia)在社會結構中引發的大規模社會變遷,也許在未來將有改變,在不遠的未來佔有重要的關鍵地位。


以下是作者James A. Hodgkinson在文章最後所推薦的聆聽清單,在此僅列出專輯名稱和團體名稱,詳細年份和發行公司請去看原文:

後搖滾廠牌發行的合輯
  • A Rocket Girl Compilation
  • Freischwimmer
  • Infrasonic Waves
  • Kranky Kompilation
  • The Tell-Tale Signs of Earworm
  • Will ou Children Thank Us?

個別專輯 / 團體名
  • Game Over Compilation (1989-1994) / Bark Psychosis
  • The Noise Made by People / Broadcast
  • This is Not a Dream / Dadamah
  • D.I. Go Pop / Disco Inferno
  • F# A# / GYBE!
  • A stable Reference / Labradford
  • Silver Apples of the Moon / Laika
  • Hydra-Calm Compilation (1991-1992) / Main
  • Dusk at Cubist Castle / Olivia Tremor Control
  • Low Birth Weight / Piano Magic
  • Seasonally Affective, A Piano Magic Retrospective 1996-2000 / Piano Magic
  • Spiderland / Slint
  • Re-Entry / Techno Animal
  • Million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 / Tortois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Jason Mraz 2009 台灣演唱會

蘋果小常識:iSight不肯休息時

Justi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