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England 這就是英格蘭 (2008)
Run with the crowd, stand alone, you decide.
八零年代時,英國因為失業與移民問題,存在著兩種相似但不盡相同的次文化,龐克與光頭黨(Skinhead)。雖然兩者皆是對當代社會與現實環境的反動,但光頭黨在後期演變卻採取更為激進的方式,來宣揚自己的理念。
在光頭黨的眼中,英國的失業問題是由於巴基斯坦和南亞的移民,用低廉的勞動力奪走了英國青年的工作機會,也降低了英國工人階級的勞動價值。六零年代後期,有些光頭黨幫派開始從事這些具有強烈種族歧視意味的暴力行為,在七零年代後期加入以國家主義對宗旨的英國國家前線 (England National Front)。
雖然This is England的主題,是圍繞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中,很容易就會成為另一個說教意味濃厚的紀錄片。在此,導演Shane Meadows由一個十二歲小男孩Shaun(Thomas Turgoose飾演)的眼光切入,從Shaun加入Woody(Joseph Gilgun飾演)所領導的光頭黨的情節開始,鋪陳了整個80年代英國Skinhead時代的整體氛圍,並用間接的方式巧妙描繪了Skinhead的發展歷史。
在片中Woody所帶領的光頭黨幫派,比較偏向於Skinhead歷史中創始時的樣貌,較少的政治意味和種族歧視。Woody一群人有的只是,青少年間的次團體文化中,無傷大雅的恣意妄為,和成天無所事是的在街頭上遊蕩。但是這一切,直到從監獄回來的前老大Banjo(George Newton飾演)闖進門口的的那一刻開始,全部都要風雲變色。
Banjo在眾人面前,發表了一篇政治意味濃厚、充滿正仇視與激進立場的演說,試圖要說服Woody等人,一同加入Banjo所相信的種族歧視運動之中。Shaun在Banjo的演講之下,以為父親在戰場上身亡的原因,都是因為巴基斯坦與外國移民的緣故。
所以,他就算是要離開Woody,也執意要留下來加入Banjo的行列。在這時,所有觀眾的目光,這時也隨著Shaun,一起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的Skinhead歷史…。
就和歷史發展的一樣,在70年代後,部分的Skinhead幫派逐漸和新納粹主義(neo-Nazi)融合,並在一些法西斯與偏激的國家主義勢力支助下,逐漸強大。所有Skinhead的分類內,White power skinheads屬於政治立場最為偏激的光頭黨,這時的他們已經和60年代原始的Skinhead和mod族大不相同了。
片尾,Shaun回到了那塊只有他獨自玩耍的沙灘上,在Clayhill翻唱The Smith的Please, Please, 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歌聲之中,那塊象徵激進愛國主義的St George's Cross國旗,Skinhead在揚起一陣激烈的騷動後,黯然緩緩退出主流文化,進入了歷史的洪流中。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也相當考究的,找來對應當時80年代的Skinhead服飾風格。在此講到Skinhead的服裝風格,就不得不提到英國50年代晚期,開始流行的Mod風格。
在60年代中期,英國發展出另一個Mod分支,主要由工人階級的青少年所奉行的轉型mod風格,也就是初期的Skinhead。服飾風格為了符合生活狀況,因為mod原始源自於中產階級的青少年間,Skinhead將原本的slim-cut suits變成靴子、直統牛仔褲和Sta-Prest褲,也加入rude boys特色的Pork pie hat小圓帽。
在男性的髮型上,多數中低階層皆從事工廠的勞力工作,時常的街頭鬥毆事件,mod族的長髮,也漸漸演變成好整理的短髮為主。到了70年代,重新融合了mod的復興風潮,將襯衫、馬靴、Slacks(長褲的一種)又進入了Skinhead的風格。70年代後期也還受到punk運動的影響,褲子和鞋子變得更高更貼身。
Skinhead受到時代演變所殘留下的痕跡,皆在這部電影中一一重現,真是令人讚嘆導演Shane Meadows詳盡的考究,更別說Shaun他老媽的那副巨無霸青蛙眼鏡,真是老一輩人心中的必備單品!
導演的簡潔不華麗的運鏡頭法,影片內呈現的色澤,也帶給觀眾一種強烈的懷舊感,沒有先看過簡介的人,真的會以為這是一部十幾年前的老片。難怪親身經歷過那段混亂年代的英國人,會給This is England這部復古影片,2006年的英國獨立電影大獎(British Independent Film Award),還頒給飾演Shuan的Thomas Turgoose最有潛力新人獎!
金馬影展的放映場次 (地點:日新威秀)
時間: 12/02(日) 21:40
時間: 12/05(三) 10:30
Don't Miss it!
很愛這張大家臉上的些許血跡的照片,有種逗趣的硬漢風格! (點圖放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