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0的文章

台灣鄉土連戲劇新境界,夜市人生

圖片
其實平常完全鄉土連續劇,反正演來演去就是那樣曲折離奇的劇情,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買帳,每天準時收看一個小時的狗血劇。話雖說如此,但也是在看美國版的鄉土劇,也就是變得比較精緻和時尚而已的Gossip Girl(緋聞女孩),這種性質類似的劇情,就是會讓人邊看邊罵又欲罷不能。最近有一個台灣鄉土連續劇,成功達成此類連續劇的新境界,也就是受到廣大網路群眾關注的「夜市人生」(此時應該有噹噹噹之類的音效)。 其實這篇文章,完全沒有要介紹夜市人生的劇情概要,所以要找劇情概要的人,可以不用再看下去了,主要的著眼點在於其中在網路爆紅的兩個片段上。 每次看到他們用力搖麥可,我都覺得頸椎好痛! 一開始受到日本網友關注、打開廣泛知名的影片,就是「撞飛麥可」系列影片,以超乎常理的特效畫面造成一陣轟動,產生許多改編版與混音版的出現。不過看完影片,笑完之後冷靜想想,會感到一股毛骨悚然的感覺,民視的工作人員到底是卡到什麼陰?竟然會做出這麼荒謬的特效? 過沒多久,網路上又再度流傳一段夜市人生的影片,繼續引發廣泛討論的「北斗爆橘拳」,當然我們也是要讓自己的幽默感先發酵一下,感受一下其中的荒謬感。但是到此時,應該會開始覺得有點詭異的感覺,夜市人生幕後工作人員,竟然還連續第二次卡到陰,究竟是不是巧合呢? 這個號稱第一部高畫質鄉土連續劇,是不是另有所圖呢? 該不會,在第一次「撞飛麥可」影片的成功宣傳結果後,幕後工作人員發現這是一個不用投入預算就能大量曝光的方式,因此食髓知味的,故意在安排一個極為離譜、不合常理的橋段讓大家再次注意到夜市人生。 假如是這樣,感覺夜市人生即將創造出台灣鄉土戲劇界的一個新典範(境界),運用毫無邏輯性的視覺特效,和非常漫畫式的情緒表達手法,產生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戲劇效果。在現實中不合理的事情,在台灣鄉土劇中全部都能實現,真是非常實驗性的新型態劇場! 老實說我還挺期待「夜市人生」,繼續大膽運用這樣嶄新的表現方式,加上多一點青春元素(類似美國淫亂的青少年生活之類的,只是隨便建議的,台灣普通的青少年好像沒有空可以這麼隨便),或許會產生一股台灣戲劇表現方式的新浪潮也說不定!

看書的巴黎人

圖片
今年不知道為什麼,連法國人都很驚訝的事,就是今年的罷工數量比起往年的來說,要少了很多,之前提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法國人的臉上明顯露出有點失落的表情,其他國家的同學眼神中也帶著點「有沒有搞錯啊?」之類的想法,讓人看了就覺得好笑。 三月二十三日的今天,法國又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大型罷工,主要是由法國五大工會,涵蓋公共交通(SNCF、RATP等採取減班來方式來進行),以及教育界(SNUIPP-FSU,全法約有52%的公立教師參加)等組成的,針對薪資、福利、退休保障等議題,為了要針對剛剛在地方選舉大敗的右派Sarkozy政府進行施壓。但想要分享的有趣事情,並不是這個議題,而是剛好出現在新聞中的一個畫面。 這樣規規矩矩站著,實在是不大符合沒耐心的巴黎人,以往帶給我的印象。但是這樣看書的畫面,又帶來一種荒謬的法國感,喔不,或許該說是,限定於巴黎人才比較正確。不是說要誇耀巴黎人有多麼有文化,其實也只是他們花很多時間在搭地鐵和火車上而已。有時為了通勤,一個半小時的通勤時間也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只是目前去過義大利和德國,都沒有看到像巴黎人這麼愛看書的。 每每在巴黎的地鐵上,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正在隨時閱讀著,在平常的書報攤裡(不是在馬路上的那種Kiosque)也都有賣口袋版的文學書籍,不然就是在看地鐵站裡免費分發的報紙。 在書店中,大致上販賣的就是兩種版本,屬於大宗消費的袖珍口袋版(broché),另一種就是很厚重的精裝版(Relié),前者大概佔書架上65%的位置,但是偶爾還是會看到,有人會帶著一大本書閱讀。常常會看到許多封面設計精美的口袋版書籍,令人心動想要買來「收藏」(因為看不懂只能收藏用)的比例遠高於精裝版,價錢又比精裝版便宜許多,這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年紀下滑的比例越來越嚴重,高中生的閱讀人口下降到需要大聲疾呼來搶救的比例,這點倒是跟其他國家一樣,年輕人最常接觸的媒體類型已經完全改變。 在日本書店裡,也能找到超小本的袖珍版讀物,看到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印成超迷你字體的版本,真懷疑那些日本人會不會在擁擠的電車上讀到頭昏眼花,眼睛不斷跳行。在台北捷運上雖然同樣能找到閱讀的民眾,但是市面上卻不流行發售迷你版的文學作品(不是指那些羅曼史或是小散文之類的廁所文學),或許在未來台北捷運不斷拓寬,搭車時間逐漸變長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這樣書籍出現吧。

What Are You Lookin' At ? Season 3 with P&Y Episode 01

圖片
為了慶祝第三季廣播在開,今日同時連播特別節目系列,WAYLA第三季with P&Y的第一集首播,究竟內容是什麼?聽了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在此宣導矯正視聽一下,我們真的沒有欺負他! 本集歌單(按圖可放大)

What Are You Lookin' At ? Season 3 Episode 11

圖片
好久不見的廣播節目What Are You Lookin' At ?,好久沒有聊過的千里之外,距離了一個冬天的廣播新進度,比美國的影集還會休息的第三季廣播,這集要來撥開蜘蛛網,一起來敘敘舊! 本集歌單(點圖放大):

巴黎地鐵躺沙發 Métro + Ikea

圖片
文章標題「Métro + Ikea」不小心透露了廣告的小秘密,在印象中的百年巴黎老地鐵RATP,總是給人一種擁擠、髒亂以及複雜危險的不舒服感,有時候真的累了想要找椅子坐下來,說不定旁邊就有一個看起來很危險的流浪漢,或是髒亂看起來有穢物的塑膠椅。許多經驗下來,巴黎地鐵真的不是一個適合放鬆休閒的好地方,各種古怪事情都會發生。 註 最近 Ikea 在巴黎的幾個大地鐵站內,就把家具搬到了地鐵站內,還佈置成讓人感受到舒適空間感,運用落差感在每個遇到這件「實體」廣告的消費者,加強對Ikea的品牌印象以及產品訴求。在2008年時,在巴黎的里昂車站(Gare de Lyon)也進行過相同類似的廣告,利用大型家具出現在公眾場合的差異感來進行行銷。 總共在以下幾站可以找到Ikea的痕跡: Champs-Elysées Clemenceau (ligne 13), Concorde et Opéra (ligne 8 ), Saint Lazare (ligne 12). 這個廣告活動將會進行兩個禮拜,到三月二十四號結束,這樣具有強烈衝突感的實體廣告,實在是難以想像到活動結束的最後一天,這些沙發會被巴黎的流浪漢們弄髒到什麼程度啊(抖)。 圖: Les Canapés 、 PARISIANBOYS par Seb et Fred 註: 有一次大約晚上11點多,在巴黎東北邊的某站下車,突然一個身體纖細的小姐拉開車門,就在眼前不遠處突然衝下車。還想說這種急急忙忙的巴黎人個性,這麼晚了還是那麼有衝勁,就當我以為一切正常時,突然這個小姐又馬上衝到垃圾桶旁,整個吐了出來。 因為下車的小站也只有一個出口,剛好我又是往她的方向前進,雖然形容起來有點噁心,但我對眼前發生的突發狀態,全部清清楚楚一覽無疑,一道咖啡色的水柱從她口中噴出,源源不絕的湧出四秒左右,但是下車的人沒有人理她,可能也是因為已經接近深夜,這個時段大家還是求自保要緊。 雖然這不是遇到最危險或是古怪的事情,比起其他來歐洲旅遊的財物失竊受害者,或是遭到暴力相向的人(例如陳綺貞老師)可能都不足以為道,但是看見有人在地鐵裡大吐也不是平常就會遇上的事情。(有人在台北捷運裡頭遇上過嗎?)

The National - Terrible Love

圖片
一早收到這個新消息,美國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獨立樂團 The National ,昨天晚上在Late Night with Jimmy Fallon表演了五月十一日即將發行的專輯High Violet,專輯中的第一首歌「Terrible Love」。這首歌,馬上在佔入了電腦播放清單的首要位置。 Terrible Love的曲調,依然是我們熟悉的The national風格,主唱Matt Berninger低沈的嗓音和鼓點節奏,這首新歌要比之前的作品都要來的戲劇化。特別吸引人的是噪音吉他的聲響,在歌曲中有不同層次的分別,在曲調逐漸激昂時,雙吉他帶來的戲劇效果也就特別強烈,搭配Bryan Devendorf鼓聲節拍的醞釀下,這首歌Terrible Love絕對是新專輯High Violet最佳的試金石。 歌詞 Lyrics It’s a terrible love that I’m walking with spiders It’s a terrible love that I’m walking with It’s a terrible love that I’m walking with spiders It’s a terrible love that I’m walking with It’s quiet company, it’s quiet company It’s a terrible love and I’m walking with spiders It’s a terrible love that I’m walking with It’s a terrible love and I’m walking with spiders It’s a terrible love that I’m walking with It’s quiet company, it’s quiet company It’s quiet company And I can’t fall asleep Without a little help It takes awhile to settle down My ship of hopes Wait til the past .. ? It takes an ocean not to break It takes an ocean...

TED Prize 2010 for Jamie Oliver

圖片
Richard Saul Wurman所創立的非營利組織 TED ,最廣為人知的是它所舉辦的演講座談會,每年都會邀請許多各界的專家來進行分享,主題從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及設計(Design)以三個領域,向外延伸到相關連的領域。 從2005開始,TED每年會選出三位Ted Prize受獎者,除了在大會中公開表揚他們的主張與行動,邀請他們來大會中進行演講,並給於每位受獎者十萬美金來贊助支持他們的行動,受獎者包含Bill Clinton 、Bono、José Antonio Abreu(創立Social Action for Music組織,幫助有天份的青少年能夠學習音樂)、Jill Tarter(SETI搜尋地球外高等生物計劃,茱蒂佛斯特在電影中演過她)等等。 今年2010年的Ted Prize獎,卻只頒給Jamie Oliver一個人,理由是「There are already 15 TED Prize projects, and at least half of them still require our engagement. Adding too many more risks dilution of effort.」( 原文 )。簡單的來說就是,集中火力來做事比較有效率,今年就贊助一位就夠了。傑米奧利佛的受獎原因在部落格中,也有被提及,主要還是她運用自己在電視中的知名度,將本身的理念宣傳並實行,並且還成立基金會輔助計畫的運行,簡單的翻譯如下 1. 13個料理節目在130個國家內被播放 2. School Dinners和Feed Me Better活動成功讓英國政府投入一億元來改造英國校園飲食 3. 創立了幫助青年廚師的Fifteen Foundation基金會,該基金會還在世界各地如荷蘭或澳洲都有分支 4. 他的10本食譜在56個國家內銷售量近兩千四百萬套 5. 新的料理節目Jamie Oliver's Food Revolution USA 老實說最後一個挺詭異的,畢竟Jamie Oliver's Food Revolution USA的節目才剛開播沒多久(三月初),而且當時頒獎是在2009年的十二月底決定的,就短暫的時間要看見功效(或是預見),可能是評審對他很有信心吧。 自2006年開始,TE...

Nigdy nie mów nigdy 永不說永不再發生 (2009)

圖片
偶然間遇到這部俄國片 Nigdy Nie mów Nigdy ,當時看到的英文片名翻譯是"Never say never",乍看之下真的不大懂要怎麼期待,這個片名意義模糊的影片會有怎樣的內容,看完之後得到一個結論,用一個非常鄉土的方式來翻譯這部劇情片,就是「哩賣太鐵齒」(當然我相信沒有一個片商會願意,用這樣的片名來行銷自己代理的電影的)。無論是俄文英文還是中文,聽起來都像是一個跟奪魂鋸互拼的虐殺片,但是其實它是一部相當溫馨的小品電影。 故事是描述一個職場女強人對於母性的追尋,一直想要一個小孩的Ama( Anna Dereszowska 飾演)在經過兩次失敗的婚姻中,發現自己有受孕困難的問題,開始要考慮要領養一個小孩,同時間在工作上她也遇見了一位心儀的對象…。 雖然這聽起來Nigdy Nie mów Nigdy就是一部充滿誇張劇情的鄉土連續劇,跟我翻譯的片名真是不謀而合。但這些可以把影片變成很戲劇化的元素,在這部電影之中,並沒有被特意的渲染,而搞砸了整部影片的品味。 反而刻意的用雲淡風輕的方式處理了這些片段,把重點強調回Ama內心的刻畫上,對於她與父母、友誼關係的狀態,想要哺育小孩的寄望等等,讓這部影片跳脫了俗氣的午間連續劇層次。影片隨著劇情轉變,會讓人越來越投入於電影之中,表示這部片真的很成功啊!老實說,電影最後一幕的那個意外,我也跟著劇情一起小小的被嚇了一跳。 影片的色調總是調配至一種類似泛白的淡色系風格(通常大家這時都會想到北歐之類的字樣),以及偶見的光暈的運用,雖然影片中有讓情緒沈重的劇情內容,卻因為這樣的色彩調整讓電影顯得正向積極。 除此之外,Nigdy Nie mów Nigdy內找來的全部都是長相好看的人們,是個很棒的「視覺享受」,尤其是男女主角的搭配堪稱絕選,要配上Anna Dereszowska這樣美女的男主角Marek, Jan Wieczorkowski 真是個剛剛好的人選,配合Ama常見的女強人形象,Marek剛好是個代表隨意派的休閒風格,一動一靜剛剛好。另外,電影裡頭的小嬰兒,也是影片觀賞的重點之一,真的是太可愛了! 推薦: 嘗試不同於好萊塢風格的愛情小品,而且是少見的俄國片

Under the Mountain 山下怪談 (2009)

圖片
紐西蘭導演Jonathan King,暨上部成功的作品 BlackSheep (暗陰羊)後的科幻新作品 Under the Mountain ,講Metheson兄妹去北島的大城auckland寄住時,發現他們正是預言中將拯救人們免於邪惡勢力的雙胞胎。老實說,這故事真的很好萊塢,是改編於Maurice Gee的同名小說,據說是家喻互曉的經典紐西蘭青少年文學之作,是在紐西蘭世代傳承的傳奇少年冒險小說。 原本期待會有跟BlackSheep一樣,會有很有趣又有創意的嶄新劇情及詮釋方式,但是很抱歉的,電影本身跳脫不出新意,最後還掉入冒險英雄電影的窠臼。而且不得不說的是,劇情本身真的扯到不行,對原著小說的熟悉度不足的非紐西蘭人外國觀眾來說,受到的感動就降低了需多。 老實說我還挺喜歡影片前半段,那些外星生物開始出現之前營造出的懸疑感,挺有國外兇殺鬼片的氛圍,但是在劇情開始荒腔走板之後完全消滅,後來只要外星生物一出現,以及主角們開始使用魔法時,就是影片爆笑的時刻。 Under the Mountain 失敗的另一個關鍵點就是特效的精緻程度,號稱是魔戒特效小組班底的作品,的確結局時,有出現幾場令人特別意外成功的特效場景。但是其他特效動畫,甚至粗野到會讓人懷疑,是不是電影經費在作完結局後就見底了。有些部分相較之下,台灣的鄉土連續劇的動畫小組,甚至都能夠輕易取勝。 對於這種科幻片,貧乏的特效動畫可說是影片的一大致命傷,讓人有更不想看下去的理由,害我一直在心想:那個兩顆爛石頭到底是在握著握什麼勁,根本沒發揮幾個功效啊,講的這麼神奇還不是只拿來當手電筒用。當然最後要抱怨的,就是沒有什麼演技的主角兄妹們,仍舊處在木頭階段的兩個演員,與好笑極了的配角相較之下,只會讓觀眾期待戲份不多的配角趕快上場(敲碗)。 ps. 剛剛發現在1982年時也有拍過一次Under the Mountain的 電視劇版 ,紐西蘭人拍完一次這個主題後還學不乖嗎? 推薦: 讀過原著的紐西蘭人(其他的人就不自已跑去碰地雷吧)

Role Models 模範大哥哥 (2008)

圖片
Seann William Scott從美國派之後就似乎從來沒有轉過型(可能也是因為外表的關係),大部分的作品不是動作片,就是這種痞子男嬉鬧世間的喜劇片,其他少部分突然想不開轉型的片,大概是真的很不成功,所以也沒有人聽過。這部由David Wain編導的美國喜劇片 Role Models ,當然又是他熟悉的第二種劇情,痞子男和認真龜毛男的搞笑衝突組合。 劇情講兩位男主角Wheeler和Danny(Paul Rudd飾演)因為做了些笨事被判刑社區服務,於是就被派到一個叫做的社會機構來帶小孩,其中一個是滿嘴髒話的黑人小孩Ronnie,另一個則是由 Christopher Mintz-Plasse 飾演,沈溺在中古奇幻冒險世界的阿宅Augie Farks。眼尖的人也會一眼就發現,Christopher Mintz-Plasse也有出現在 Superbad (男孩不壞)裡面,那位同樣宅到爆炸的McLovin,我覺得他也定型了 XDDD 這四個人將到一同度過這些難熬的社區服務小時,其中比較有看頭的是阿宅的部份,那黑人小孩的支線真的很無聊,但剛好黑人小孩的部份就是Seann William Scott比較多戲的部份,殘念。 其中最有看頭的是,影片大結尾的龍爭虎鬥王位搶奪戰,不得不佩服裝設計和化妝師的創意。以點子來說,這場戲並不是很新穎的劇情發展,但是這兩組工作人員把整個場面弄的好好笑,超喜歡他們的造型的,黑人小孩根本就應該變成主角才對(而且這段他的個性變成好溫馴,詭異極了)。 其他的部分就……想要按下遙控器的快轉,就盡情的快轉吧! 推薦: 想要認識美國青少年奇幻(或科幻)阿宅的人,雖然這兩類的人是不同類型的,但是就人類外形的辨識度來說是相同的,PEACE!

Twilight 暮光之城 (2008)

圖片
由Stephenie Meyer的暢銷同名小說改編,堪稱2008年青少女最愛電影的Twilight還有什麼好說的,就是好萊塢帥哥美女的大片,男女主角在裡頭蘋果光打到燈壞掉都不夠用。可以形容的字就是唯美,青澀,加上闊少爺(好萊塢青春電影一定要有的梗,很少有很窮的主角群),劇情其實非常不重要。 要是你還是很想要知道劇情,再開始觀看這部電影的話, Twilight 用一句話做總結就是「情慾初開(後來變成色慾薰天)的少女愛上吸血鬼,然後在出去玩樂時被其他肚子餓的吸血鬼追殺」的故事,非常簡單的內容(當然續集的內容也不會複雜到哪裡)。 所以最重要在看時要看什麼?此類電影的觀賞重點就是「眼睛吃豆腐,腦袋放空空,特效看到爆」,要是這三點有哪一項缺乏,肯定觀眾會生氣。腦袋放空空不是說導演的腦袋空空,是要簡單到,就算再怎麼放鬆到不動腦的腦死族也能理解故事內容,例如說在森林裡Bella和Edward接吻的那一段戲,接吻前還說了這麼一大長串話,再放空的觀眾也知道氣氛好像不大對勁的,之後當然也懂得要摩拳擦掌等待吻戲。 其他兩點就不用多做介紹了,現在每個人都被好萊塢訓練成視覺動物,特效甚至比眼睛吃豆腐還要重要了,說不定眼睛吃的豆腐也是特效做出來的也說不定,我們續集的評論再見! 推薦: 精神奕奕想要放鬆的人(切莫在想睡覺時觀賞,太唯美了!)

Jusqu'à toi 直到遇見你 (2007)

圖片
這是一部我搞不清楚到底要分到那一個國籍的電影,因為她就是我們每每無論怎麼看怎麼愛的,異國旅遊戀情系列電影。每個人心中難免都會有些幻想,幻想在不熟悉的地方發生一些意料以外的好事。大部分的我們,世俗地就想到了撞見一個陌生人,然後談場有期限的戀情,再來悲壯在機場或飯店前分手,或是說如果小說劇情般轟轟烈烈的結合,空中飛人。 Jusqu'à toi 就是美國青年來到法國,從一個皮箱開始,被牽到了另一個法國少女的生命之中。選角是這部片成功的最大原因,飾演男主角Jack的Justin Bartha。他的前一作品真是讓我大為驚訝,與Catherine Zeta-Jones大談姊弟戀的The Rebound,雖然故事主題老套,但是Justin Bartha在戲中那無辜的表情,堪稱該片最大賣點。 剛好在這部片裡的男主角,也是一個容易被人捉弄,又不敢直言的倒楣鬼,找他來演真是剛剛好。另外古靈精怪個性的女主角Chloé,則是配上了Mélanie Laurent,俊男配美女的組合讓這部片已經有可看的賣點了。人物古怪角色的設定,加上劇情編排曲折離奇,甚至帶有點魔幻超現實的色彩,生命中的巧合都在此時此刻發生。 尤其是機場領行李的那段真是很真實,每次我都覺得法國人無論辦什麼事情都可以廢話一大堆,站在櫃檯前就聊了起來,電影裡頭是把對話留的剛剛好在事情作完時結束,現實中就是廢話家常一大堆,後面的人只能乖乖等著。 比較讓人扼腕的是,當那段尋找女主角真面目的過程,真是短到有點讓人生氣,浪費了這個可以成為影片高潮舖成的重要橋段,但是瑕不掩瑜,這部片還是一部有趣的娛樂小品。 推薦: 尋找非傳統浪漫喜劇的人

Up in the Air 型男飛行日記 (2009)

圖片
Juno(鴻孕當頭)導演Jason Reitman自編自導的 Up in the Air ,配合近年來的經濟不景氣的反映,主角Ryan Bingham是受聘於一家生涯規劃顧問公司,但是換句話說就是幫助企業解僱冗員的劊子手公司,順便提供解聘者職涯轉型諮詢,主角就是往返於各公司間提的執行解聘的幫手。 面對最近美國攀升超過10%的失業人口,該電影不免成為與現在多數美國民眾的共鳴點, 影片中有解聘者遭到開除時的許多片段,此外在結束前也安排了重新找到人生方向的受訪片段。猜想就是因為這樣在恰當的時間上映,該影片受到許多金球獎的青睞,包括金球獎最佳影片、戲劇類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兩名)、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六項提名。 其中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與配對的女配角Alex Goran(Vera Farmiga飾演),是片中我相當喜歡的角色,在影片中的形象讓人感覺很舒服,聰明自信又有主見,但是隱約中卻帶點憂傷(雖然最後發現她的角色定位有點尷尬)。 比起Alex,另外一個女配角Natalie Keener(Anna Kendrick飾演)的角色定位就相當不討喜,角色本身在現實中是個相當中性的定位,但在影片詮釋的角度下,也就是以Ryan Bingham這般公司老將的觀點出發,卻把她塑造成一個觀眾會很期待趕快捻走的人,這當然也是影片角色定位成功的另一個賣點。 當初看到片名被翻譯成「 型男飛行日誌 」時實在是有點傻眼,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都已經熟成這樣了,或許熟男飛行日誌會比較適合他……挖苦完畢,記得要留到最後字幕的部份再走,就會知道,為什麼這部電影會被取名成為「Up in the air」。 推薦: 待業族;Commitment-phobia;好萊塢大片必看者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野獸冒險樂園 (2009)

圖片
由1963年Maurice Sendak創作的經典同名童書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改編,當初電影上映前非常密集的廣告,眾多無論是電影或音樂的部落客都大力宣傳此片,還請來了Yeah Yeah Yeahs的主唱Karen O製作專屬的電影配樂,最後專輯的完整度本身相當高,但電影本身卻成為讓人婉惜的最大失落點。 整部電影整體而言是相當精采的,但是不曉得是哪裡出錯了,電影總有種未完成感,好像故事沒有說清楚,或是架構格局不夠放大的空洞感,卻不能明確指出到底是哪個環節不對勁。或許是整部電影在馬克思變成怪獸王國的國王沒多久後,整部電影的氣勢與氣氛就節節下降,直到結束一直持續在逐漸低落的低氣壓之中,直到戲院的燈光亮起。 或是,我們本來就對他有著太多的期待,期待童年的故事能被真的變成影片,出現在某個次元的真實國度內,最後卻變成荒漠化的失落吧! 推薦: 看過童書的人;不介意幻想式劇情的人